探秘五台山龙泉寺
五台山为我国的佛教四大名山之一,为“文殊菩萨”道场。历朝历代统治者遣使者札礼五台山,从北魏以来直到未代王朝清朝,都从未间断过。同时五台山还是我国唯一兼有汉佛教和喇 嘛教的佛教道场,翻开五台山各大寺庙的庙史,有很多座都是“敕建”,历代皇家修建的寺庙鳞次节比,精美的雕塑、石刻、壁画、书法遍及各寺,是洗涤心灵,感受禅意的圣地。寺庙古刹是五台山的精髄,古刹宝塔林立,无不显现岀佛教圣地的庄严雄浑。我三次朝拜过五台山,每次必到的寺庙是龙泉寺。龙泉寺坐落于山西忻州五台山台怀镇南5公宣处小车沟村九龙岗山腰,寺院坐北朝南,现存有影壁,牌楼,台阶和三座院落,其中汉白玉的影壁,牌坊,墓塔被称为龙泉寺的三件瑰宝。其中巧奇天工的石牌坊堪称国宝级文物,值得一看。
三月末,我踏了朝拜五台山之路,路上的车也很少,道路畅通。五台山由五座山峰组成,五座山峰分别供奉文殊菩萨的不同化身。
三月末的五台山,可以开车登上东台和南台。 崎岖的山路直达山顶,在五台山几十里外的地方已是杏花盛开,春意盎然,而五台山顶上积雪还没有溶化,春寒料峭。 站在东台望海峰之巅,远望群山叠峰,云蒸霞蔚。
晴天万里的南台锦绣峰景色十分宜人,更是一处登高远眺的好地方。
在黛螺顶,暸望台怀镇中心区域。五台山五峰耸立,峰顶平坦如台,故称五台,东台望海峰、西台挂月峰、南台锦绣峰、北台叶斗峰、中台翠岩峰。五峰之内称台内,五台之外称台外,五台之中以北台最 高,有“华北屋脊”之称,山中气候寒冷,台顶终年有冰,盛夏天气凉爽,故又称清凉山,有“清凉圣境”之称。
五台山为我国的佛教四大名山之一,为“文殊菩萨”道场。至北魏孝文帝、隋炀帝、宋太宗、元英宗、清圣祖、清高宗等都曾驾幸五台山,至于历朝历代统治者遣使者札礼五台山,从北魏以来直到未代王朝清朝,都从未间断过。五台山间古刹宝塔林立,无不显现岀佛教圣地的庄严雄浑。
在台怀镇附近游玩了两天后,第三天我开车穿过台怀镇,向5公里外的龙泉寺驶去。
快到龙泉寺时,远远望见在右侧山坡上矗 立着龙泉寺照壁。
这是一座细磨青砖照壁。照壁正中嵌的汉白玉石雕,可看成一幅五台山主要寺庙示意图。中间雕一棵苍老的松棵,树下有一宝葫芦形石塔,标志环围舍利大白塔的台怀中心区庙群,中下端雕有立体的大殿,殿额竖匾题“演教寺”,标志中台顶建有演教寺,龙泉寺位于台脚下,故在石壁上该寺作立体镂空雕法,西北角雕有盘曲山径,通到一座殿上,殿外石阶上有一人跪着叩头,标志着“佛母洞”。
-------分页-------
东南侧雕有一个山洞,洞内有一佛像,标有“观音洞”,观音洞右旁,雕有三眼旋洞上层为木构建筑的楼阁,阁內供有弥勒佛,标志着“栖贤寺。照壁上的石雕,刻工精湛,构图巧妙,在五台山堪称一绝。
影壁的叧一侧用青砖雕有一条团龙,五爪龙呈现岀皇家气派。
转身则是青石铺成的高耸的台阶,沿着108级台阶一步步向上攀豋。
攀登中回头俯望台阶底部顶为五脊庑殿式,磨砖斗拱,盖有青色通瓦的照壁,这座照壁是龙泉三绝之一。
台阶尽头有一座美轮美奂的石质牌楼,让我叹为观止。
石牌楼四柱三门,上盖三个楼头,分上下两层,居中的楼头既高且大。
两个耳楼头下傍,四根方柱插 入四礅,每根方柱又有前后两根圆柱斜顶,结构紧凑而稳固。
石牌楼形制刚健挺拔,通体精雕细刻,堪称石雕建筑艺术珍宝。
中门的拱券上雕有二龙戏珠
两条龙飞腾在团团白云之中,张着大嘴,睁着圆目,很有气势。
-------分页-------
龙头,龙角,龙牙,龙舌,龙须,龙鳞,龙瓜和云头等,雕得恰到好处。
两条龙和宝珠雕刻极富质感,雕工纷繁而脉络清晰。中间宝珠在云中腾跃,难得珍品。
中门橫伏间的嵌板上题有“佛光普照”
后面的中门横伏间的嵌板上题有“法界无边”。
两个耳门的拱券上雕有花,桃,柿子,笔,尘弹,纸扇,宝镜,书壶等。
各种雕饰栩栩如生,十分逼真。
左耳门正面的横伏间嵌板上书写“共登彼岸”。
右耳门正面的横伏间嵌板上题有“赴会龙华”
左耳门反面的横伏间嵌板上书写“人天同归”
右耳门反面的横伏间嵌板上题有“同入玄门”。
-------分页-------
牌楼中门檐下,雕有两块竖匾,正面题字“峻凌霄汉”,背面题字“妙通玄机”,落款为民 国丙寅龙门严廷扬题。
我在石牌楼前后左右转了大约一个多小时,仔细欣赏眼前这座石牌坊。
牌楼上的各种图案不但精美,而且刻工细致。
人物、神仙、菩萨活灵活现。花 蕊、草叶、细如发 丝,薄如轻纱,走兽、飞鸟,生动活泼,呼之欲岀。
刀工精细之处,细如发 丝,薄如蝉翼。
欣赏之后真有“张囗怕惊鸟,伸手恐断枝”的感觉。这是一件不可多得的艺术品。
插 入四根方柱的四个石礅一字排开
外边的两个顶端为下卷莲瓣形,里面的两个顶端各雕二十多个石狮。
这些石狮子有的仰天躺卧,有的滾动绣球,有的子母嬉戏,生动活泼,姿态各异。
四个石礅的四个侧面,都雕有龙纹图案。四根方柱前后抵顶的八根斜圆柱,柱上都雕有盘龙,称绞盘柱。
-------分页-------
圆柱底及顶端,斜圆柱的顶端,牌楼的瘠领两端,岀檐翘角,横伏两端和立面两处,也都雕以龙头或整条的龙。
牌楼上共雕刻着大小80多条龙,这80多条龙有的昂首长吟,有的玩珠戏耍,有的云中播雨,有的盘柱小憇,有的腾云驾雾,仿佛活龙活现。
整个牌楼移植了我国传统木结构雕建,吸收民间艺术风格,玲珑剔透,巧奇天工,看完这座牌楼华北第一楼,就连北京故宫的勾栏丹陛都难以比拟,江南名园的精雕细啄都为之减色。
在精致的石牌楼后有一座精美的石楼
石拱桥后矗 立一对石狮子,这对石狮子颈系响铃,胸挂穗缨,毛发卷曲,双目圆睁,雕刻细微,造型生动。石狮子外侧有雕刻着盘尤的石幡杆,地面铺着平整的石板。龙泉寺山门前是一片石砌,石雕的艺术世界。
龙泉寺的建筑,大体上可分为横向排列的三组院落。这种布局在五台山寺庙群中并不多见。院內殿堂僧舍共有165间,外观寺院与山水相得益彰,入內感受佛之境地古朴清静庄严。
龙泉寺坐落在五台山中台山麓,离台怀镇五公里。四周有九条山脊环抱,状似九龙嬉戏,人称九龙岗。
龙泉寺始建于宋,原为杨家将的家庙。
明朝时重修,清未,民 国初期扩建,成为南山寺的下院,寺內建筑均为清朝和民 国时期的遗物。
东院是龙泉寺的主院,进入门殿,左右是钟楼和鼓楼。
-------分页-------
院中纵向布列三座大殿,前殿为天王殿,內供弥勒佛,背后是韦驮菩萨。
两旁为四大天王,以及啍,哈二将和降龙,伏虎罗汉塑像。
龙泉寺三个院落各自都有独立山门,但中院和西院山门平时不开。三个院之间又有通道相连。
中殿为观音殿,內供观音,文殊,普贤三大士菩萨,两侧为十二圆觉的塑像。
后为大雄宝殿,这里的木雕深深地吸引了我。
大雄宝殿内供奉释迦牟尼,药师佛和阿弥陀佛,两侧为十八罗汉。
中院的建筑亦分三层,即门殿,宗堂殿,祖师堂。
这里的木雕更加精致,色彩鲜艳。
龙泉寺除了石雕外,砖雕和木雕也值得一观。
龙泉寺中院最后一座小院内有一座汉白玉墓塔,洁白肃穆,宏伟大方,上面的雕刻极为严谨精美,人物面目表情各异,栩栩如生。
-------分页-------
这是南山寺第一代主持普济和尚的墓塔,塔基为四方型,塔下须弥座为八角形,全嗒布满雕刻,有小佛像一百余尊,圆形塔肚上,刻着一部《般若心经》,因普济和尚自称是弥勒佛转世,所以在塔肚东南西北四面拱门內刻有弥勒佛像。同时塔上还刻有普济和尚少年,青年,中年和老年时代的图像。
西院是一个小四合院,也是文殊院,內有文殊殿。
西院也有一座石塔,用青石料修筑,规模比普济塔略小,这是南山寺第二代住持岫净文公的墓塔。塔身上承托着仿木结构的阑额,椽,沟滴,瓦垅,六角檐脊构成的塔檐,之上为七级相轮,饰有云纹的华盖和宝珠的石雕砌塑的墓塔。
我用半天时间仔细观察龙泉寺的一房一瓦,一树枝,甚至一盏烛火,感悟到“多少人来看明月,谁知倒被明月看”的玄机,体会到了“住山未必知山好,却是行人得细看”的画面和景致。原来想驾车离去,得知这里还有一神泉,决定去神泉喝上一口神水。
山泉在龙泉寺东侧的沟凹里,泉水清如玉 液,称为龙泉。
传说,昔有九条龙作恶,文殊菩萨施佛法把它们压在了山下,在清澈的泉水底部还可以看到九条小龙的影子,龙泉寺因此而得名。
龙泉寺地处中台脚下,由九道山岭拱抱,从山形地貌看去,象有九条龙齐头并身会于一起饮于“龙泉”。
我到达时,正有游客饮用泉水并装满水箱,带回家去,等他们取完后,我也喝了几口泉水,取一些带回宾馆泡茶饮用,沾沾福气。
离开龙泉寺,驾车返回台怀镇。